中国哲学的深浅与虚实 (陈泽邦) —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综述,散文,和文章 October 5, 2023中国哲学的深浅与虚实
陈泽邦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中国哲学史》是由冯友兰所著的哲学史名著。它整理和论述了从子时代到西方哲学科学传入中国期间中国各个思想派别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思想。对我来讲,这本书具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它带我思考哲学的本质以及哲学的现实意义。那些古老的,晦涩的哲学思想,如何把它们和这个高度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社会结合在一起,赋予其新的生命。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无数哲学家为之痴迷和疯狂的问题。人从出生,成长,繁衍生息,充满着绚烂与生气,直至最后死亡。我们生于虚无,最后归为虚无。那么人到这世上走一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是仅仅作为一种自然生物,完成自己延续和进化基因的使命?还是说我们对于这个地球,整个宇宙,或者更高级的存在,我们的所作所为在精神层面上是有意义的?我想这个问题,即便是最顶尖的哲学家也无法回答。
这便是哲学的起源。哲学,是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思考与总结。哲学,是人对自我的终极拷问。我究竟为何而生?我究竟为何而奋斗?我究竟为何而存在?之所以说这个问题无法解答,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对于原始人类来说,存在的意义就是活下去,并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对于儒家来讲,存在的终极意义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普天之下皆施“仁”政。对于道家来说,追求“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是他们生命的意义。对于佛家来讲,是六根清净,断绝一切人欲,超脱生死轮回之外。对于你我来讲,可能是世俗的成功,抑或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总而言之,哲学是对生命,自然,宇宙的观察,是每个人行为准则的潜意识来源。
那么在以科技和商业为主导的21世纪,哲学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是思考和思想的输出。西方的哲学奠定了西方科学的发展,中国的哲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塑造了中国人的潜意识与性格。不深入了解中国哲学,便无法知道中国人行事背后的真正本质。在西方哲学传入以前,“儒,佛,道”是中国人最主要的思想来源。儒家给予了我们入世的动力与社会责任心,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谦虚,人民之间互助互爱以及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来源于儒家思想。而道家作为一种出世的思想,给予了我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中和。而佛教则赋予我们无私渡人和向善之心。中华文化中“天下大同”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墨子“兼爱”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哲学思想为我们的民族注入了活力。与西方不同,中国人向来对宗教并没有执念,相反地,我们更愿意投身于思想与哲学之中,极大的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延续力。
更为重要的是,哲学来源于人的思考。而思考这种能力是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最后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如此复杂的21世纪,这种能力远比某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要重要。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密不可分。一个哲学家,其思想大多来源于时间与生活。没有人生来便是哲学家,都是在通过对某个事物或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之后,剖析其本质,挖掘其内涵,最后总结规律,提炼思想而演化成哲学思想。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绝大部分的领域。哲学是框架,专业知识是其中的填充。唯有二者深度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哲学来源于人,准确地说,来源于生活,最后也要服务于生活。抛开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哲学带给人的是精神上的力量与指引。不必去纠结于单一的思想学派,我们可以采百家之长,为我们所用。书中提到了儒家士大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志,但是儒家“平天下”的思想精神赋予了孔子人生意义。对于他来讲,最后能否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以及为此而付出的努力。过程与投入本身就是成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于生活中某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大可不必忧愁和担忧。放下心迈开步子去做,因为努力和投入本身便是成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来源于《道德经》,这便是老子的思想辩证法。宇宙的一切都处在变化和运动之中,事物从出生到消亡,从未有永恒不变的。明白这一点,不再纠结于单一的价值观与认知,那么对于生活与社会中的某些问题,眼界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王明阳的心学中说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便是唯心思想的体现,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一切都是安然。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此便被调动起来,而行为也会变得更加主动与进取。上升到国家层面,儒家与道家中都有对于治国的长篇论述。其中有些部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可取,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西方所提的普世价值,其实在两千年前,中国的先贤们早已对此有了细致的讨论。任何一个时代,哲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对过去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蕴含着未来的希望。
《中国哲学史》是一本启发性著作,用整体的眼光论述了哲学的深浅与虚实。并间接地赋予了各学派现实与现代意义,值得借鉴与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