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古老文明漾起新的回声
综述,散文,和文章 April 22, 2023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 方 言
不知为何,我从小便对“唱诗班”怀有莫名的好感—-诗是最为凝练精致的一种文体,歌是美妙的音符,二者相加的魅力可想而知。更何况诗者歌也,两者间本不应这么泾渭分明。
长大后,我从网络上找到了圣诗的音频,意料之外的是,教堂里纯粹的风琴声与千百教徒虔诚的歌唱的陌生,也许是宗教里的庄严让人不敢轻近……也许,只因为其中所承载的并非我所熟悉、深爱的文明。
以诗为歌,自古有之。不知是谁第一个想到为音乐配上文字,于是便有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了“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一个又一个时代就这么踏着琴钟瑟鼓的节拍,吟着平上去入的文辞来了又去,一段又一段文明便也在历史的洪流畔、时间的险峰间,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回声。
随着光阴逝去,诗词曲间渐渐有了分明的界限;《乐府》虽一路流传了下来,其曲谱却已如明日黄花,无处寻觅。再往后,绝大部分,词和曲也失去了旋律,只留下一个个尴尬的词曲牌与一段段美丽迷人依旧却倍显孤独的文字。每次读到它们,我在迷醉之余总有许多遗憾挥之不去——若是属于那段文明的诗歌不曾缺失,该有多好!只可惜时光无法回溯,诗已唱不得,所余唯有三叹;那个红牙拍板歌晓风残月、铁板琵琶唱大江东去的时代,毕竟已经远去了。
让人欣慰的是,在被城市与现代文明一再索取、轻视甚至淡忘的乡村,一些以诗为歌的音乐还以最古老、最真诚的形式,在黄土地之上口口相传。在所谓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活中,那些时代的回声虽然微弱却不至断绝,正以艰难的方式延续。
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仅仅是千百首音乐,还是一种与商业与躁动无关的以诗为歌的精神?我们到底遗忘了什么?仅仅是时代的回声,还是一种找寻历史的足迹并将其妥善保护的意识?纵使时间是种不可抗力,铭刻在巨石上的记忆总有一日会被它打磨殆尽,但总有一些东西可以也应当由心灵代代传承。
打开广播,那么多停顿不当发音不正的“古诗新唱”教人不忍一听。可不可以放慢脚步,放下利益,用真诚而美丽的心境找回那些时代的韵律?可不可以离开键盘,用笔和纸去写下走过千百年的汉字,谱写属于这个时代、这段历史的旋律?……
多想以诗为歌,以曼妙的文字与音符唱出对自己所熟悉并热爱的时代的感动;愿用心灵去创造、保护并传承那独特迷人的文明的回声
http://attach.mapshow.cn/2013/0503/fxb00030–0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