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被科技奴役之路?
综述,散文,和文章 September 7, 2024
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 杨韬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说到,人需要娱乐,但不能一切都被娱乐化,比如严肃的知识。但是当科技与娱乐相结合时,却产生了一些看似习以为常实则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已经习惯于旅途中千方百计地将每一个刹那都收藏在数码相机里面,对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积淀反而视之不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旦夕上着互联网、聊着qq、刷着微信,似乎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他们狂欢着去汲取关于马尔克斯的一切花边知识,然后将《百年孤独》扔进图书馆蒙尘。他们自以为学到了很多,化用但丁《神曲》里的一句话就是:坐在绒垫里刷微博是不会成功的。这些网络知识大部分会像早晨的烟雾,水中的泡沫眨眼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如今的社会不是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利用科技,而是科技正在统治着,消解着我们自身,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及的“异化”理论:人沦为商品、科技的奴隶,人的社会性被剥夺,科技反过来统治人。每一天人们用手机等工具生产着大量雷同且毫无意义的自拍照、短信、聊天记录、冷门知识、野史等,接着提供给其他人去消费并进行重复生产,构成了现代版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缓慢地失去我们的固有才能,成为马尔库塞笔下一个个认同社会、现实,失去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单向度的人。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都承认科技的力量,不会学阿米什人拒绝电力与汽车。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去对待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何更好地去利用科技而非为科技所用?其实答案就在于我们自身,我们必须重新发掘我们作为人的自由和尊严。可以是九死而不悔的信仰,可以是康德那种彻悟人类认知极限后的宗教式虔诚,或引用罗曼·罗兰的话:你需寻得所爱。你的灵魂必须有一方净土,一个桃花源般的孤岛。在这个精神领地里,你能够领悟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你必须不断追问:我自己要到哪里去。如果爱因斯坦生活到现在我想他不至于对原子弹这么痛恨,因为同样的核技术为法国,为全人类开辟了一条清洁能源之路。在这里理性的人们很清楚哪一条道路才是我应当走的,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当你拍下照片时不是为了分享而分享,而是为了真正的纪念,为了永恒地记住那个瞬间,那你便理清了生活与科技孰先孰后的问题。虽然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但是我们不能被物化,要时时刻刻守住我们的精神明镜台。
现在距离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发表已经过去265年,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因科技而道德沦陷。绝大多数的人们安然度过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也没有走向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迹象。事实上,当我们的祖先第一次震撼于星空的壮美深邃时,当我们盗得文明之火种时,当我们发出我们是一棵苇草的庄重宣言时,我们绝不会成为科技的奴隶,因为我们拥有作为人的理性、自由,我们懂得生活的全部尊严。
http://picm.photophoto.cn/002/003/035/0030350086.jpg